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加入社区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杭同茶馆:.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群组
Group
家园
Space
广播
Follow
应用
Manyou
排行榜
Ranklist
杭同聊天室
微博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同言无忌论坛
»
论坛
›
〓杭同水区〓
›
.:杭同茶馆:.
›
从新丰开始 讲述一座城市对文化的传承与坚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从新丰开始 讲述一座城市对文化的传承与坚持
[复制链接]
2088
|
2
|
2014-12-1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走走看看老一辈心中不一样的杭州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就爱上一座城。然而,有些时候,有些城市,不需要那个人你也同样无法抗拒。这样的城市有着藏匿于街角小巷的独特味道,有人们心里不常言说的秘密,有着无数光影斑驳背后动人的传说和时时刻刻在演绎的故事。这样的城市,有自己的坚持。杭州,就是这么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千万人心中有千万个不一样的杭州,古今中外,不管是在杭州人还是旅客心里,这个有着千古美誉的城市,不需要传说一样动人。只需静静地去感受。今天笔者不再谈论她是如何地淡妆浓抹总相宜,不再描述那些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景点,也不是真正的旅行攻略。笔者是一名旅游记者,生于杭州,对于讲述自己的家乡,迟迟难以下笔。千千万万种讲述都在心中,反而口难开。所以这次我只想简单说说,关于这座城市,大家可能并不知道的一些故事。
群访约在了河坊街的新丰小吃,这个跨越了2个世纪的杭派小吃成为约见几位老人共同认可的地方。所以就先从“吃”说起了。
跨越两个世纪的小吃店中老杭州故事开讲
点了杭州人都知道的新丰老三样:包子、小笼、馄饨,静待加起来年龄200多岁的受访者们。也只有这熟悉的老味道,能打开老人们的话匣。老杨坚持不让叫爷爷,叫他老杨。他旧时是一位说书人,现在80多岁高龄还是口齿清晰,思维缜密。听他讲他心里的老杭州,就跟听书似的有趣。邵老先生75岁,年轻的时候在火车站工作,后来做了站长。张师傅和马师傅50多了,有着两家位于杭州不同区的钟表店。而我则很幸运地成了这几位老人的倾听者。
老杨说,姑娘你看,今天我们这几个老头说的故事可能并不那么可喜。你们愿意听,我们就开心讲。也就这小吃,陪伴了我们大半辈子,到现在还在。可那些我们心中的老杭州,很多都已经不在了……
老杨的眼泪唤不回书场那一代人的记忆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94年5月15日。大华书场的最后一天演出。”老杨娓娓道来,“我早上5点就起了,还是一样的新丰。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店面。吃了碗面,我几乎是怀着神圣的心情,准备吃饱后去说最后一场书。”
那天老杨的心情是复杂的。最后一场演出当然是全部爆满,300个座位座无虚席。其中家住积善坊巷的冯先生和他的老板,搭档听书都50年了。他们和众书迷一样早早进了书场。当时的曲目定的是苏州评弹团余瑞君、庄振华演出的弹词《描金凤》。简陋的舞台上,年久发黑的一张方桌、两张雕花背椅。背衬一道褪色的幕布屏风,就可以开讲了。虽则斑斑驳驳,但是在六七十年代,杭城的12个书场,有两万多书迷,每天开场,场场爆满……
“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地方。孙儿们都喜欢看电视,玩那个电子的东西。再也没有听众了。后来大华书场还在青年路重生过,我又去讲了几场。渐渐渐渐走向了末路……”老杨说到这里,有些哽咽,眼角泛起泪光。他顿了下继续说:“在我们看来,书场的那种氛围和亲情,是现在任何电子设备都比不上的。连收音机都不行。”之后老杨回忆了书场重生后一位当时80多岁的老先生,因为行动不便不能来听书泣不成声的故事。
席间,问及现在青年路的大华书场还在不在。老杨说: “书场重生后其实几度难以为继,却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如今有喜欢传统文化的游客可以去青年路48号再看看,每周六晚上都会有演出。我年纪大了,说不动了。但是传统文化地需要年轻人的支持,希望孩子们能多去听听。”
废弃的旧时火车铁轨等待探访者的到来
和老杨一样,邵老先生心中的杭州也是寄情于一样很文艺的东西里的:火车。他的火车收集室是网上年轻人无比崇拜,甚至有些火车发烧友会从全国各地来参观他的藏品。从20岁开始去城站,一直做到退休。他对这个城市的记忆全部浓缩在进入杭城的关卡里。“其实现在的城站,孩子们都觉得老了。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也不是最早的城站。”
1997年,建站58年的老城站迁址。我带着20多名当天晚上最晚下班的列车员们在站台那让记者给我们照了张相。当时搬迁的时候是平板车运输,结果派出了两辆警车开道,为了保持步调一致,顺利运输。“我收藏火车快50多年了。年轻时名副其实的老城站685次列车原型,我都想收集到。老了还喜欢带老伴去不一样的晨练地:老望江门站遗留火车车轨。”
邵老说,有时候会遇见很多摄影爱好的年轻人。他们大多会带胶片单反。我老伴特别爱好摄影。我们现在最开心的节目也是她带上相机,孩子能带我们去老铁轨转转。50年前,我常坐在那边最长的台阶上吃包子,听火车的轰鸣声。现在这里杂草丛生,不过经常有长发姑娘在那里拍照。以前我们老一辈铁路工作者在这里留下很多工作生活的美好回忆,现在的年轻孩子们用复古胶片用他们的理解展示那个年代的美,也是件很愉悦的事。
如果你也喜欢胶片摄影,狂热火车铁轨,不妨一去。杭城资深文艺爱好者才知道的地方。
老杭州人心中百年大钟的敲声是否依旧
青年路上的记忆除了“大华书场”,不得不提的是那一座百年大钟。1983年9月26日12点,位于青年路27号的百年大钟重新发出“当当当”洪亮的钟声,张师傅和马师傅说,这是他们这辈子修钟修表最有成就感的时候,终身难忘。
“这座老钟楼建于上个世纪初,当时我和老马看到报纸上有登文章《谁来救救这口老钟》。我们很感动,就报名义务修钟。白天我们在5平米左右的钟楼里忘我修理,晚上查阅资料。年久失修又因十年动乱,损失了很多零件。因为老杭州人对钟楼的眷爱,社会相关企业也频频捐助零件。当年的杭州玻璃厂免费送来四块直径一米以上的钟面玻璃;杭州自行车总厂免费加工上发条的大摇手柄;杭州轻工机械一厂免费代加工斜齿轮等等。一个星期后,在全城人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让老钟楼发出了久违的钟声。”
日历在钟声中一页页翻过,张马两位师傅也从青年走到了中年。当世界进入21世纪时,老钟又失声了。“其实老钟修缮涉及很大的费用,在当时就需要3万巨款,没有政府支持,仅仅靠热心人士实在难以承担。”马师傅回忆说,“我还记得当时又收到紧急修缮邀请书的时候,真是激动。这座城市从来就不会嫌弃老旧坏,这是杭州人骨子里的东西。”2003年1月27日,市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钟声。而那钟声又响了十几年直到现在。
后记:
其实一个人一辈子干不了几件大事,但真是可以实实在在做几件事。一个城市真是因为有这么多紧抓过去不放的执着者,才能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场景,才能有故事可说,才能有无尽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
“守旧”在很多时候也不一定是坏事。群访快结束时,看着新丰小吃店里的人来来往往,我跟几位老人说,“你们看,这里进来的好多都已经是年轻人了。老老少少都喜欢这50多年的老味道。而这味小吃从我小时候的明星老三样到现在而立之年还是明星老三样。这就和坚持守护传统文化一样,时代过去,忘不了的是共同认可的精神,跟传统味道一样永远走在时代前沿,不分时代大家都爱。好的东西就会传承下去。我们能够寄托于年轻人,一代又一代,信仰永远都在。人们在坚持,城市也有他的坚持,如此杭州才能成为最具品质,说不完故事的魅力之城。”
回复
举报
匿名
|
2014-12-12 01:46
昨天还去新丰吃的包子和鸭血汤,目前杭州城里唯一好吃的包子也就是新丰了,不仅馅料好吃,关键面是传统老工艺发的,用老面发的,不是酵母发酵的,甘其食的包子和新丰比简直是垃圾,肉馅添加了淀粉和猪大油,就是火腿肠的工艺,面粉不会发酵,直接用膨松剂代替的,太难吃了,新丰永远是老杭州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匿名
|
2014-12-12 19:40
新丰被卖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压下敷衍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杭同茶馆:.
.:防骗专栏:.
.:防艾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