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吕丽萍孙海英夫妇的同性恋恐惧症心理——吕丽萍宣传恐同言论之幕后

[复制链接]
查看1075 | 回复1 | 2012-5-12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24日,美国纽约州议会通过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整个纽约州沉醉在同性恋人欢庆拥吻的海洋之中。就在这一时刻,荣获金鸡影后的中国女演员吕丽萍终于无法克制内心的激动,在其微博上公开宣传同性恋是罪的言论。吕丽萍宣传的微博称:“纽约州议会昨晚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提案。这是美国第六个通过类似法案的州,也是最大的一个州。求神怜悯这片日益堕落的土地!即使有一天若这里法律规定反对同性恋会被判刑,我也仍然要传讲:同性恋是罪。神爱罪人,但神恨恶罪!信靠耶稣,胜过罪恶,出死入生。 ”吕丽萍在微博上反复呼吁“弟兄姊妹转起来”。

这已不是吕丽萍、孙海英夫妇第一次发表对同志不友好言论,2007年吕丽萍的丈夫孙海英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声称“同性恋就是犯罪”,引起同性恋者不满,社会学家李银河批评其“无知愚昧、没有教养”。
  
  据悉,同性恋的科学知识已通过友好途径到达吕丽萍夫妇手中,那为什么吕丽萍依然对同性恋充满了诅咒与仇恨的心理呢。从那些支持吕丽萍的网友那里,我们发现,中国大陆群众对同性恋知识的了解依然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
  
  要扫除大众对同性恋的恐惧或者无知,首先必须面对群众对同性恋的偏见。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已经被科学机构告知与同性恋有关的科学知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同性恋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呢。是什么在主导人们心中的恐同偏见呢?
  
  探溯女性中存在的恐同心理,就必须从女同性恋女权主义说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女性中存在的同性恋恐惧症心理,其依据是弗洛伊德的“阳具妒羡”说,弗洛伊德曾说过:"从许多女性心理症患者身上可以看到,她们早年曾有一段时间特别羡慕其兄弟们有一个阳具,并为自己缺少这样一个器官而沮丧 (其实并不真的缺少,只是比较小一些)。觉得自己是因为受了某种虐待才导致了这种残缺不全的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阳具羡慕’看作’阉割情结’的一部分。……在这种羡慕中包含了一种’希望成为雄性’的含义……。"女同性恋女权主义者格兰特指出,这种心理症结来自父权文化的误导,它让这些女性在潜意识里对自身生理器官有一种近乎不自觉的自卑心理,由此滋生对同性恋的恐慌或者嫉恨。同时,对异性恋婚姻体制的依赖性也严重影响到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由于同性恋颠覆了女性在家庭性别角色的传统分工,使得这些女性误以为同性恋会损害到女性在异性恋体制中处于家庭生活中心的所谓“优越性”地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em认为,人类的性别角色构成是异常复杂的,男女外表的生殖器只能决定一个人的生理性别,但人类的心理性别却是一个人生理与文化混合的产物,也是对于一个人的性别认同起决定性作用的。bem由此提出多元性别的观点。多元性别理论强烈地挑战了男女二元性别角色的划分,按照多元性别观,无论男女均有多样的心理性别角色和各种不一样的性取向。即使是异性恋,也有心理性别角色的多样化。比如生理男性心理认同女同性恋或者生理女性心理认同男同性恋的人们,而有些人的性取向也根本不能用传统的异性恋或者同性恋这样的名词来定义。
  
  著名的女同性恋运动理论家凯特米切利曾说过,对于有恐同心理症结的女性来讲,如果她有异性的性倾向,就可能嫉恨男同性恋;如果她有同性的性倾向,就可能嫉恨女同性恋。前者激起了她遭到误导的阳具妒羡心理;后者则令她产生强烈的自卑或者不安。
  
  我无意就此对吕丽萍的恐同心理症结下任何定义,虽然我本人不是同性恋,但同为女性,我希望吕丽萍能正视或者面对内心深处对同性恋的恐惧和不安。事实上基督徒中的同性恋并不少见,我身边就有本身是同性恋的基督教徒姐妹,美国也有不少支持同性恋权益的教会组织。这里我想代我认识的拉拉们请问吕丽萍,你为什么这么仇视同性恋?这一仇视的根源是什么?同时我也想告诉吕丽萍,如果你自己能解决这一心理症结,其实也可以帮助你恢复健康的同性交往。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下孙海英演员的恐同心理。根据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海雷克的研究,男性中的恐同心理与沙文主义观念的误导也有紧密的关联,海雷克认为,对同性恋持强烈否定态度的男性,更倾向于把同性恋看做是人体重要功能丧失的表现。他发现,某些潜意识里对自身“男性气概”缺乏自信心,因此指望通过与女性的性行为来获取其身份优越感或者道德满足的男性,相较于一般男女更容易产生恐同心理。(以上资料转引自《同性恋恐惧症心理及行为研究》)
  
  换句话说,男性恐同心理的产生是建立在我们这个社会沙文主义的性别体制之上的。心理学家德乌林曾对130位男异性恋者进行了研究,以了解同性恋恐惧心理与男子间密切程度二者间的联系。他发现,男性间情感的密切程度,也受到同性恋恐惧心理的明显影响。对同性恋持强烈否定态度的男性,更倾向于排斥同性之间的亲密友谊。(以上资料转自德的乌林《同性恋恐惧心理研究》,1985年)
  
  这大概说明,恐同心理的男性是把同性之间的交往看做是一种权力和利益的角逐,这也证明他们内心对于权力有着比普通人更强烈的渴求,比方希特勒的恐同心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向往父权制的权力呢,因为权力能帮助他们战胜其他同性对手,获取父权体制带给他们的领袖感和领导妻子的所谓丈夫角色的优越感。
  
  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我们也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孙海英等恐同男性内心深处对于自身的男性气概应该是有自卑情结的,否则就很难解释他为什么总喜欢演一些充满革 命正气的或者有家族权力的领导威望的男性,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有权力欲的正统男性角色可以帮助缓和恐同男性们内心的自卑或者不安。孙海英等恐同男性大概会以为,异性恋的社会体制可以帮助建立他们内心对“正常”男性角色认同的优越感。
  
  以上是从理论角度分析吕丽萍夫妇的同性恋恐惧症心理。当然,理论归理论,现实生活中的恐同者或者对同性恋持有偏见的人也许不能一一与以上分析对号入座,但说一千道一万,歧视或者偏见的根源却是清晰可见的:这种偏见来自于一个对性存在着各种偏见和误解的社会,存在于这个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体制以及人们对于男女性别的各种偏见。
  
  总结性的一句话:战胜同性恋恐惧症心理,人人有责。
  
  
  
天鹏 | 2012-5-12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个网站看到的,转过来,大家分享一下!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