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晓兰主任医师涉性倾向问题医案的一点观感

[复制链接]
查看1265 | 回复1 | 2012-5-31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邸晓兰医师是我国知名的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专家,她对于包括性倾向问题在内的性心理学、精神医学也比较有研究。我作为一个 LGBT 社区人士,以前读过她在“好大夫在线”上的医患问答中的同性恋有关内容,觉得很多观点比起目前中国心理学、精神医学界的普遍现状来,已经算是比较实事求是、和国际接轨的。今日微博上有友人说邸大夫一例咨询案例中基于“素质性同性恋”云云的分析不正确,有主观臆断嫌疑,我也在原微博背后给出了我的看法,并提供了目前主要是国际上的一些研究现状、操作规程,像美国 Spitzer 最近的“翻供”事件,还给邸医师发了商榷性质的私信。意犹未尽,我登陆邸大夫“好大夫在线”个人答疑网http://dixiaolan.haodf.com/,把经典科普文http://dixiaolan.haodf.com/lanmu和咨询区http://dixiaolan.haodf.com/zixun/list.htm涉及性倾向问题的文字全部拿出来浏览了一遍,形成了一些想法。我想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和邸医师以及所有关注 LGBT 议题的朋友们商榷,我文章可能看得不是很仔细,如有不足,敬请指正:

1、很多咨询回复都用“患者”如何如何的字眼,这个疑点先排除掉,我在浙一医院精神科暗访的时候,对方医生拿出的也是统一的“病例报告表”,这是医院的统一格式,和同性恋之病理化与否无关,邸医师在回复中多次三番强调同性恋不是疾病、只是正常的少数,而且不少时候这类字眼还用于代人问询者(像父母、朋友),所以这只是一个机械的习惯,这个疑首先可以排除,但需要说明的是,你们自己是做心理、精神健康工作的,你们要思考这方面体例的改进(比如有无其他更中性化而非倾向性的称呼),以避免无形中给你们的咨询对象增加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心理暗示,这是一个。

2、下面讲讲有关案例答复中的问题,我们不统计,因为我没有也不会使用统计软件。但我根据特别是咨询部分的标题名和分类,把三十页涉及性倾向议题的文字全部读过一通,所以在这个范围里是穷尽了。这里的顺序是打乱的,很多无甚必要讲的地方就跳过。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受到我们网友质疑的案例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704860371.htm,其问题在于咨询者“然后,我之前也发现我是同性恋这句话”,口语风格就是这样凌乱,咨询者 22 岁,说是小时候性倾向经历过由“异”而“同”再到“异”的一波三折,性倾向作为一种稳定的偏好,在自然成熟并全面表达之前,确实有可能有很多相反的假象或局部表象,但这不等于说它们就是作为内因的本质,只是本质表现为现象过程中的某种复杂性,那么:1、如果说“我之前”云云只是回过头来叙述他的往日,则现在应该已经不成其为问题,所谓“青春期同性依恋”是过了这个阶段就自然烟消云散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回忆得起这个阶段并向医生表达困惑,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也应该把“同性恋”和“青春期同性依恋”加以区分,这是一个很基本的性科学口答题,而不是什么“素质性同性恋”、“境遇性同性恋”越扯越远,因为性学上关于“同性恋”的定义“一种稳定的倾向”云云已经是排除了似是而非的所有其他现象,青春期同性依恋、境遇性同性性行为压根就不是“同性恋”(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80239099.htm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890.htm同误)。2、然而咨询者还是很焦虑,而不是回忆的困惑,询问如何改变等等,所以我怀疑当事人含混不清的表达背后是说他至今仍然如此,而不是纯粹的完成时、过去时,这时候这种倾向如果稳定,就不能用“你不是素质性同性恋”这样的话来搪塞,你要考虑他事实上的双性倾向可能,双性倾向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要现在跟异性好了就是异性恋了,而是,他这种可此可彼的状态可以伴随他一生,而且从美国学者调研下来的事实来看,他只要遇到特定对象,完全可以稳定地和任何一性保持持久的关系(@Damien Lu)。所以我觉得这个案例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如果简单,你专家的基本概念不能混淆,如果复杂,则你要为当事人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策略应对建议。

3、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908.htm,邸医师在回复中反复强调真正的同性恋都是自我接纳的、快乐自豪的、不会为找不到异性对象而烦恼的、也绝不会想要通过治疗而改变的,反之就不是真的或“素质型”同性恋,这个观点,还见于她的很多这一话题回复中(像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809.htm),这是不必然甚至大不必然、大谬不然的!性倾向是性心理、生理稳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刻、稳定、持久的本质,但对性倾向是否自我接纳,却是一个复杂的、可以受到社会外因影响甚至严重影响的问题,也就是说性倾向的自然存在和当事人本人对它的主观态度,是两个决不能混为一谈的问题,欧美一些国家最近的调研事实就发现,顽固 homophobia 征候者有一类就是自我严重不认同、进而由自我压抑转为对同样是受歧视的同类发泄不良能量的同性恋者,他们的实际性欲 G 点和他们所宣称的性爱倾向完全是背离甚至严重背离的,这个甚至用仪器可以观察到,历史上以迫害同性恋者而著名的第三帝国魔头希特勒本人根据德国一些历史学家的考证,发现也是同性恋或有同性恋倾向者,就连邸大夫自己的经典科普文章都有“对不和谐的同性恋,既(即)自己已经是素质性的同性恋”这样的话(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566.htm),还有邸大夫接触了这么多前来问诊寻求“改变”的同性恋者,难道一例“素质性”但同时却因为社会压力(如父母逼婚)或由此引起的妄自菲薄而前来向您求助者都没有?(在广大传统国家、地区,这正是这一类咨询的主要发生源!)所以用这个“标准”去鉴定同性恋、非同性恋(“素质性”、“非素质性同性恋”),是要出大问题、引起大毛病的,我希望这是邸医师的顽固性口误(类似错误还见于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698.htm)。

4、邸医师一再强调“素质性同性恋”的不可改变性,也强调同性恋者要对得起社会公德,不能欺骗异性结婚制造同妻等等,然而在这个帖子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809.htm的回复里,却又建议一个她按照 3 的“标准”认定为“不是”“素质性”同性恋的,而“更像是自我歪曲、自我否定的神经症病人”的咨询者先把他所事实上不喜欢却强迫自己喜欢的女人“当做一个哥们相处。有感情以后再说”,这就叫做一步走错,步步皆错,我上面所说的问题、毛病来了。邸的处理办法还是中庸、两可的,但问题是,中国相当大一部分同妻直接的导致根源恰恰就是同性恋者受社会恐同思维定势压力自我否定、妄图“改变”(你专家尚且说难、不可,他难道是超人?)、“先谈着”、“婚后就能改过来的”,而这些同性恋者往往就是“素质性”的。
同志哥 | 2012-5-3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5、这个例子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810.htm,一问一答一问一答,后一答,还是 3、4 的老问题,就没有想到“素质性”同性恋往往有可能因为社会的恐同而变得压抑、忧郁,这也是看多了国外权利意识较高的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所养成的刻板概念。前一答,则涉及如同 2 那样的基本概念混淆,只不过这一次是同性恋、双性恋、“境遇性同性恋”,还有没说出来的,即同性或异性性行为,同性恋、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稳定的性倾向,是内因性的;它们可能相应表现为某方面性行为,也可能在萌发过程中或被压制条件下产生看似相反、足以迷惑人的性行为(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890.htm这个案例足以说明把性行为当作性倾向的判定标志,会引起多么大的心理问题),作为一个性心理专家,要能够区分这些概念。双性倾向如 2 所说,并不意味着它就必然同时与两性保持关系,而是往往表现为具有阶段特征的稳定的单性固恋,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就是执着于任何一种性倾向,他的性倾向应该是这种稳定的、包括两面的可此可彼特征。“境遇性同性恋”其实根本就不是同性恋,而是一种单性的压抑环境中具有发泄性质的性行为,随着这一环境的改变,它将自然消失,不能因为异性恋者发生了这种类型行为就说他是境遇性“同性恋”,双性恋基于稳定的内源性倾向的阶段性的可此可彼也不等同于境遇性同性性行为。邸医师保险地说当事人丈夫“有可能”是双性恋而非纯同,事实上还有一种更大胆的甚至也更切合中国实际的可能,那就是事实上他就是“素质性”纯同性恋,中国很多被迫进入异性婚姻的同志都能在事实上并不情愿的情况下通过一到几次不自然的性交使配偶怀孕、从而完成传宗接代使命,他们发生的异性性行为不等于说他们就是异性恋者或由纯同变双了(在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564.htm中,邸自己也说:“同性恋者因为生理上是正常的,偶尔与异性做爱、生孩子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而最最困难的是,他们不会对异性产生性欲。”),也就是我在 2 一帖转发中说的霭理士提到的“利用女性阴道进行手淫”的极端例子。邸的回复,混淆概念的地方还有,像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8050.htm把性别气质和性倾向问题纠缠起来,事实上典型的跨性别者里同时有同性恋、异性恋等不同的性倾向类型(@Damien Lu),我就曾经在现场 HIV 干预中碰到一个喜欢穿女装、也和男人发生过关系、但明确喜欢女性的男人,这类复杂个案可能可以成为所谓“酷儿”理论者的论据,但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更严谨、更合乎科学的调研、分析,该案例的当事人解构主义者会说这是性倾向变动不居的依据(第二问),但我们则认为需要严谨地考虑性倾向、性行为混淆的个人错觉以及双性倾向的存在等这类可能。

6、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769.htm,邸医师的不少案例都涉及女同性恋,这在国外也是一个研究得不是很透彻的领域,认为女性性倾向流动性大于男性的观点较突出,但 @Damien Lu来杭开设讲座时说这个“流动性”也是有限的,据《Gay, Straight, and the Reason Why:The Science of Sexual Orientation》一书综述,实亦为先天内因决定。这里的问题是,通过网络咨询,邸医生如何可以揣测对方是一个“太男性化的女生”?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作为一个性心理学专家,要破除这种陈见。还有就是找个女性化的男性结婚的建议,我觉得也很有问题,邸医师在很多答疑里一再强调同性恋者要正视自己的性倾向,如何这么一个隔着电脑的“太男性化的女生”就不存在她原本就是一个“素质性”同性恋的可能?对方已经 25 岁,根据通常意义以及邸本人的评判标准,性倾向也应该发育成熟、变得明显了,现在却把这种可能排除在外,叫她找个女性化的男性,这难道是真的在为咨询者着想?(虽然霭理士也提到过某男同高高兴兴和某女结婚是因为对方长得像男童,但这显然不是我们同志的首选,只是不得已事实上也不易成的下策)所以,我认为这个地方还是应该为当事人留出更多的选择空间,只是像你寻常所做的那样告诉她做个同志也不错,就行了。

7、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839.htm,邸医生的表述开始严重地与其一贯主张和作为执业标准的 CCMD3 关于性倾向有关定性不符合,明文把同性恋列入了“性取向障碍”,CCMD3 的第一个转折句我一再提醒大家看清楚,不知邸医生如何会这么回复的,你其他帖子好像不是这样主张的,而且就这个案例的当事人叙述来看,仿佛涉及性别身份认同问题,这是另一个问题,不在讨论之列。

8、http://www.haodf.com/wenda/dixiaolan_g_638637746.htm,这个例子,还是上面 3、4 的老问题,当然其关乎性别身份认同的方面,我们撇开不谈,其余的,邸医生还是在大谈特谈“真正的同性恋可幸福了”、“他们会骄傲地 ……”、“没有一个同性恋回味自己的性取向而自卑”,是这样的吗?我看这个同志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他对于自己“素质性”性倾向的顽固排斥、不认同,所谓“严重的强迫性怀疑加抑郁焦虑”也和这个有关。

总的来看,邸晓兰医师是一个对同志友善的好医生,也是一个富有科学精神的学者,虽然她的一些表述无意中也会带上世俗成见,比如谈青少年此类问题往往优先考虑他们是异性恋者的可能,以及部分时候也会使用“正常”(与否)这类对服务对象而言敏感的字眼,这当然是一个逐渐改变习惯的问题,现阶段她已经做得很好。但上面这些问题,特别是以当事人是否认同自己的性倾向来判断其是否是“素质性”同性恋,则是一些我觉得比较大的疑点、错点,学术唯求是、求实,在此提出来,以期就教于邸大夫和其他方家。

                                                               同志哥

                                                              2012-5-31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