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致命的性行为方式

[复制链接]
查看2088 | 回复0 | 2014-6-6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刚过去的12月1日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依然是人类最凶悍的敌人,“性”已成为艾滋病传染的元凶,“同性性行为”则是“元凶中的元凶”。
2005年,杭州发现首例艾滋病大学生,目前,杭州患艾滋病的在校大学生总数已经超过98例。今年新报告的28例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全部感染自性行为;其中同性性行为达24例,占比高达85%。

艾滋病与性,艾滋病与男男性行为,男男性行为与同妻……当这些问题夹杂到一起,我们的社会防线在艾滋病毒面前显得并不牢固。

据中国卫生部发布的数据,2013年1月~9月,我国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比例已近九成;其中经同性传播(几乎等同于男男传播)的占两成,远超同性恋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据估算,同性恋者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约为3%~5%。而在浙江,同性传播的比重更高,达到了37.2%;需知,2009年同期,这个数字还只是19.7%。
1981年,世界首次发现艾滋病患者,那是美国的几位男同性恋者(以下简称“男同”);1985年,中国大陆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同样也是男同。由于艾滋病从一出现就与同性恋紧密联系,人们曾将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与艾滋病等同起来,这种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有学者至今认为,男同因特殊性行为方式而“容易精液过敏而得艾滋病”。但事实上,真正危险的是某种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而不是同性“恋”。  
研究表明,男同的性行为方式呈多样化,其中最容易传播艾滋病的方式是肛交,因为肠道是人体内艾滋病毒最为集中的病灶,血液内的病毒载量仅占2%~5%,将近有80%的艾滋病毒都在肠道组织内。  
另一方面,不少男同拥有多个性伴,与陌生人性接触的现象颇为常见,这不仅增加了他们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也增加了他们感染其他性病的概率,而这些性病,如尖锐湿疣、淋病等,可使得艾滋病毒传播的危险性提高2~23.5倍——这些性病可以通过各种生物机制增加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性和易感性。  
根据调查,男同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到五成。更有甚者,部分男同竟认为,若随身携带安全套,一旦行为被发现,相关部门就会将安全套作为其“卖淫”的证据。在主观上,他们为了规避一种假想的危险,而陷入另一种更大更致命的危险。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个别男同明知自己已感染艾滋病,仍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与同性或异性发生性关系。  男同的这些行为特点,使这一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流行病学的资料表明,全球约有3/4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通过性传播感染,男同传播的占1/4,一直是欧美主要的性传播途径。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5%的男男性行为者感染艾滋病病毒,比全国平均0.057%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出88倍。  
1600万“同妻”面对的威胁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同性恋是人类历史上、在各种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这一观点有大量文献作支撑。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单中去掉;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公开声明,反对“同性恋转变治疗”;中国也在2001年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
尽管如此,受传统文化影响,同性恋长期受到歧视,仍有不少人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疾病。个别学者坚持认为同性恋属于“性变态”,必须控制。 在上述社会背景下,同性恋沦为社会边缘人群,难以获得正常的家庭生活,其同性伴侣关系难以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同性恋仅占总人口数的5%,他们找到“终身伴侣”比异性恋困难许多。为了解决自身“需求”,男同们往往会与多名性伙伴进行性接触,一个眼神、一次偶遇都可能触发他们的性行为,致命的危险如影随形。
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思想下,大量男同把与女性结婚作为保护伞,来掩盖自己真实的性取向。早在2005年,就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国男同在“婚内”或认为必须与结婚。总体上,中国男同的结婚率在85%以上,即便是那些固定在一起十几年的男同伴侣,很多也至少曾有过一次婚史。男同结婚后,往往仍然在外发生男男性关系,而他们的妻子大多对此一无所知。从“男男”到“男女”的艾滋病传播路径就此打通,艾滋病离常人变得更近了。据估算,中国“同妻”(男同的妻子)数量庞大,国内研究同性恋问题的专家张北川估算,我国的同妻总数在1600万左右,而这一数据也曾经被新华网、《光明日报》、《广州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引用。 以往,同妻遭受的只是精神折磨;但现在,她们就连生命也遭到了潜在的威胁——艾滋病。                                                                    迷乱校园:安全套之惑 尽管偏见依然存在,但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开放,同性恋群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中接受度最高的,无疑是大学校园。有调查显示,如今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接受程度甚至超过了婚前性行为,7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现象《skins》是英国的一档知名偶像剧,剧中还是高中生的男主角Tony(黑发)并不是同性恋,且有交往多年的漂亮女友,但是因为好奇心或者是为了追求刺激,,与同性恋者Maxxie(金发)发生了性关系。不管是在剧中还是剧外,两人从来都不是情侣关系,但是两人间的“基情”却让“腐女”十分兴奋。在大学生的话语体系里,诸如“腐女”、“大同”之类的词语随处可见。“腐女”,是指幻想男男爱情的女性。“大同”,则是“大学生同性恋”的简称。相应的,艾滋病入侵大学校园,早已不是新闻。2005年,杭州发现首例艾滋病大学生,目前,杭州患艾滋病的在校大学生总数已经超过98例。今年新报告的28例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全部感染自性行为;其中同性性行为达24例,占比高达85%。相比之下,浙江全省因“性”感染者中,“同性”占40%,可见,大学校园已成为“男同→艾滋病”的重灾区。
2012年3月,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开业,这家公立三甲医院设立了广东首个同性恋特需门诊,为同性恋者提供免费且保密的HIV抗体筛查,并对各类性病进行诊治。让人惊奇的是,不少前来就诊的大学生其实并不是同性恋,他们只是觉得当同性恋很“时髦”。根据广州日报发布的数据,有7%的大学男生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其中70%是跟认识的人。 “矫枉过正”,较高的认同度加速了大学生中同性恋群体的扩张,很多大学生本质上并非同性恋,但他们年少无知,看不清真实的自己,把赶时髦等心理通过同性恋的方式进行畸形的表达,并以此为荣,“腐女”的追捧更让他们心生自豪感。
这种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尤为多见。大一新生心智不成熟,加之刚从压抑的高三学业中解放出来,进入大学后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容易迷失自己。 一时的迷失尚可纠正,而一旦他们发生了“致命的性行为”进而染上艾滋病,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某东部沿海省份曾对大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最近的一次性行为中,只有60%的大学生使用安全套;30%的大学生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而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为,使用安全套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避孕”。大学的防艾教育,任重而道远。
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对男同和艾滋病患者,全社会必须给予足够的宽容与爱。但宽容≠放任,男同必须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担负起最基本的责任。积极预防艾滋病的传播;爱≠鼓励,学校和家庭应充分重视对年轻一代的性别教育和性教育,从审美、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同时着手,纠正“同性恋很时髦”等一系列错误的认知。
这是道庞杂的难题,但我们必须去破解。         你认为自己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是否足够了解?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